晚唐浮生

孤獨麥客

歷史軍事

“哚!”壹枝羽箭破空飛來,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。
箭矢的力量很大,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

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

2024-6-22 09:56

  拔汗那以東的呼羅珊大道之上,馬車、牛車、馱馬、驢子、駱駝壹眼望不到頭。
  壹些明顯是文化人的學者也坐在車上。他們的穿著打扮還不錯,手邊放著許多包袱,很明顯允許他們帶上自己的金銀細軟,家人亦陪伴於側,這待遇相當不錯了。
  他們的下壹站是疏勒,再往下則是前往洛陽。
  邵樹德主要招攬有關中亞地理、語言、文化、藝術、飲食、數學、科學等方面的學者,其中大部分是粟特人,少部分是大食人、波斯人。
  回到洛陽後,會組織他們學習漢語,編纂書籍,與大夏學者進行交流,看看有沒有取長補短的地方。
 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。
  閉門造車的時候,往往會缺乏靈感。而當妳壹直用同壹種思維模式看待事物的時候,很多時候走不出原本的窠臼,無法推陳出新。但如果換壹種思路呢?說不定就有思維的火花碰撞,產生新的成果了。
  學者走後,還有大批工匠、樂人,甚至連耍百戲的都帶走了。
  他們的到來,也會讓中原的工藝更加多元化,藝術特點更加豐富。
  前唐之時,西域樂舞壹來,立即橫掃中原。不光皇宮內外,就連民間百姓也愛看、愛聽。因為它是壹種迥異於傳統中國風格的藝術形式,非常明快、歡樂,習練者眾多,現在都漸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了,就如同西域的食物、服裝壹樣。
  壹定不能閉門造車,壹定要對外交流,這是邵樹德壹貫力推的理念。
  孔夫子都說“三人行必有我師”。
  他沒有看不起才學不如他的人,反而虛心學習。過於自大,認為別人壹點學習的地方都沒有,那是絕不可取的。
  這些運走後壹天,第二批隊伍也上路了,壹共十二萬頭牛羊,加緊趕往疏勒。
  牛羊,絕對是大夏軍隊的重要補給物資。很多年前就開始了,並不是吃肉,主要是奶,不然再多的牲畜也不夠宰殺。
  這個傳統承襲於唐,各路遠征部隊早就習慣了。
  漢武帝遠征大漠、西域,後勤模式主要是動員中原百姓轉運糧食。
  最後打得全國人口銳減,社會瀕臨崩潰。以他那種性子,也不得不下罪己詔,可見形勢之危急。
  但唐代遠征大漠、西域,打得更遠,更頻繁。而且還不止壹個敵人,多線開戰,持續百年,壹刻不停,不斷打仗,結果全國人口還在增加,社會經濟臻於極盛。
  他們固然也長途轉運糧食,但並不是主流,更多地靠征集蕃部牛羊,獲取肉、奶,後勤模式大幅度向草原軍隊靠攏,故對中原影響不大——相對而言。
  大夏的農業技術比起唐代又有巨大進步。比如韋昭度在涼州時,通過使用釀葡萄酒產生的殘渣混入草料餵牛,產奶量激增。
  後期又培育出了多個方向的牛種,比如善耕田的、產奶多的、產肉多的等等。育種技術的進步,反饋到了軍事上,進壹步提高了軍隊的自持能力。
  當然,眼前這些都是拔汗那牛羊,並未專門培育過,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資源,因為它們能產奶。
  九月初十,第三批運載糧食的隊伍離開……
  ……
  邵樹德走進了拔汗那城。
  這是壹個被大量菜園、果園所環繞的城市,是拔汗那的首府,在費爾幹納盆地能排到第二或第三。
  總督府的宮殿位於外城的廣場上,這是官員們辦公的場所,與固巴、窩什、烏茲坎德等小鎮大不壹樣。
  廣場上有巨大的造物主廟,邵樹德信步走了進去。
  屍體並未來得及清理,但他並不介意。
  大門、穹頂、走廊、庭院,他壹壹走過,甚至上宣禮塔看了看——這個名字是大食語音譯,其實就是尖塔、高塔、望塔的意思。
  宗教學校也設在裏邊。
  邵樹德隨手翻看了壹些書籍。造物主的牧羊人並不全是在教宗教知識,事實上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數學、藝術才是主要課程。
  內容其實挺不錯的,至少並不落後於這個時代的平均水平。
  學校內還有壹個圖書館,藏書千余冊,其中有本書比較有意思,邵樹德雖然看不懂文字,但看繪圖,大概講述了天文與航海知識。不知道是從哪裏流過來的,或許是學校的某位高階教士的私人藏品吧。
  遊覽完圖書館,他在宣禮塔上俯瞰全景。
  這是壹座規劃得很好的城市。
  富人的房子由磚制成,窮人則住在土房內。
  房頂覆蓋了很多東西,或許有隔熱的作用。
  房屋整體排列得比較整齊,墻體連在壹起,顯然是有規劃的,與他後世在喀什旅遊時見到的差不多。
  大多數房屋都是帶兩個露臺的小院,院內有葡萄架和水井,有的甚至還有石磨。
  邵樹德看了幾眼,院內靜悄悄的,偶有小孩哭聲傳出,也很快戛然而止,像是被大人捂住了嘴巴壹樣。
  街道盡頭的某座小院內,壹名禁軍士卒提著褲子走了出來。在他身後,婦人勉力將破碎的衣裳攏在身上,拿著士兵扔給她的壹袋豆子,開始做飯。
  但很快又壹名新附軍士卒沖了進去,在婦人按倒在地上,奮力聳動了起來。
  片刻之後,壹隊士卒包圍了這座院子,將兩名武夫按倒在地,不顧他們的哀求,手起刀落,當場斬首。
  說兩天就兩天。兩天內隨意,兩天後再作惡,直接軍法處置。
  城內支起了幾處帳篷,有搜羅來的醫者給百姓治傷。
  安民告示也貼出來了,這意味著秩序的恢復。
  殘存的拔汗那百姓漠然看著這壹切。
  他們面對是壹群窮兇極惡,但又軍法森嚴的武夫。仔細想想,不由得從骨子裏生出種畏懼的感覺,在面對這種人的時候,或許投降是最好的辦法?
  聽入城的士兵講,西邊的土爾木甘,直接將巴紮裏的商品征集,裝了五百車,又額外支付了二十萬迪爾汗銀幣,換取這群武夫不攻打他們的城市……
  若依思麥爾總督也這麽做,或許他們會有不壹樣的結局。
  烏鴉呱呱亂叫著落在枝頭。
  已到傍晚時分,城內炊煙裊裊,飯食的香氣撲鼻而來。
  提前吃罷晚飯的夏兵忙忙碌碌,不斷轉運各類物資,竟是要連夜運走。
  城市西南角的大巴紮內,燃起了幾個巨大的爐子。
  砧錘聲叮叮當當,夏人在修補甲胄、器械。
  高價值的武器自然會帶走,壹部分放進倉庫,善加保養,以備後用。畢竟西域百廢待興,生產能力不強,即便是波斯人慣用的武器,也不能隨意舍棄。
  另外,趙王邵嗣武那邊也急需,聖人會分撥壹部分給他的兒子。
  剩下他們看不上的,則會留給突厥部落。
  從監獄裏放出來的犯人在壹旁幫忙,熔融各類不便攜帶的大型銅制偶像、器皿,制成錢後,統壹串起帶走。
  夏兵每破壹城,都會把監獄裏的犯人放出來,將其編入新附軍充當炮灰。
  這支部隊的員額已經超過八千,與銀鞍直不相上下了——邵樹德在安西道收了大幾百蕃部勇士入銀鞍直。
  作為汗庭的直屬部隊,他們最終會跟著夏軍壹起撤走。
  老實說,他們不走都不行,因為拔汗那百姓恨死這支部隊了。
  作起惡來,簡直比夏兵還兇殘,毫無底線。將來波斯收復失地時,如果新附軍還留在費爾幹納,必然沒有好下場。
  天邊最後壹絲光亮也落下了。
  費爾幹納名城拔汗那,迎來了劫後第壹個夜晚。
  ……
  九月十三,大部分騎兵都已經派往西邊。
  他們沒有被動防禦,而是主動出擊,深入哈吉斯坦、俱戰提壹帶,先鋒甚至出現在了薩巴特郊外。
  主要目的還是恐嚇敵人,讓他們認為夏軍要大舉西進,搶掠更多的錢財。
  帶隊的謝彥章遣人回報,可以很明顯看到敵人實行了堅壁清野之策。很多鄉村的百姓已經大為減少,富戶更是躲進了城裏。
  分散在農村的迪赫坎們武裝了各自領地的精壯,行軍至大城左近,紮營屯駐。
  與此同時,慢慢反應過來的拔汗那人開始集結騎兵與夏軍交手。雖然很多部隊在交手時被打散了,但費爾幹納西半部分軍事化的程度明顯提高了。
  當然,光靠這些兵,肯定是無法挑戰夏軍的。
  在波斯主力部隊抵達之前,他們唯壹的作用,就是給分散劫掠的夏兵制造麻煩罷了。
  畢竟,妳劫掠的時候不可能全軍聚在壹起,往往是百余人、數百人壹股,若他們集結了數千人,還是可以以多打少,獲得戰果的。
  說白了,就是遏制妳肆無忌憚的劫掠行為罷了——於闐人剛剛吃過壹次虧,李聖天手下壹支三百人的輕騎被拔汗那人殲滅大部。
  但——無所吊謂了!
  邵樹德不在乎,他已經打定主意要撤退了。
  此番劫掠,直接死在夏軍手裏或被其擄走的拔汗那人,怕不是有七八萬之眾。
  如果算上糧食被搶後餓死的,就更沒法統計了——或許他們運氣好,在別的地方藏有糧食,或許可以躲去山間打獵、采集果蔬,或許投靠親戚獲得救命的食物,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。
  突厥人雖然來得晚,但也搶了不少財貨和奴隸,且這會還不肯走。
  這壹趟出兵,拔汗那以東區域算是廢掉了大半。拔汗那以西,也多有驚擾。
  讓波斯人頭疼去吧!
  九月十五,北邊傳來消息:大軍圍攻白水城不克,復南下擄掠久克維特、白爾庫阿布、沙拉布、伊斯庫阿布四城,克其壹,余皆放棄,大掠壹番而去。
  奧古爾恰克有些貪心,在伊斯庫阿布附近反復劫掠,遭到沙什(塔什幹)兵馬的趁夜偷襲。五千粟特騎兵打得回鶻潰不成軍,搶得最遠的葛邏祿人損失最重,前後死傷四千余人,搶來的財貨、奴隸也被波斯人救回。
  看大郎話裏話外的意思,他準備撤退了,因為當地已經下了第壹場雪。
  邵樹德立刻派遣了壹批信使北上,同時下令總撤退。
  九月十七,南原方向來報,蔥嶺下了第壹場雪,很快就化掉了。
  邵樹德下令各部加快動作,爭取多運壹些物資回去。
  當天下午,他離開了拔汗那,正式踏上了歸程。
  看到拔汗那城門口仍在不斷進出的馬車、駝隊時,心下甚慰:有了波斯人的贊助,疏勒鎮兵家屬的安置問題終於可以提前解決了。
  不然的話,以河隴壹帶緊繃到極致的運力,以及當地百姓不堪重負的現實,起碼還要等好幾年的工夫才能陸續安置完畢。
  壹戰搶回了幾年時間,這買賣硬是要得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