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那些事兒

當年明月

歷史軍事

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。
姓名:朱元璋
別名(外號):朱重八、朱國瑞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十四章 突圍

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

2025-2-12 17:41

  事實告訴我們,那個包圍圈相當結實,眾位頭領人多勢眾,從九月被圍時起,就開始突圍,突了兩個月,也沒突出去。
  到十壹月,連他們自己都認定,完蛋的日子不遠了。
  當時已是冬季,天氣非常冷,幾萬人被圍在裏面,沒吃沒喝,沒進沒退,打也打不過,跑也跑不掉。
  然而不要緊,還有壓箱底的絕技,只要使出此招,強敵即可灰飛煙滅——投降。
  當然了,投降是暫時的,先投降,放下武器,等出了圈,拿起武器,咱再接著幹。
  但妳要知道,投降也是有難度的。
  為順利投降,他們湊了很多錢,找到了京城總兵王樸,向他行賄。
  沒有辦法,因為妳要投降,還要看人家接不接受妳投降。為了共同的目標,適當搞搞關系,也是應該的。
 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,首領們應該是很窮的,總兵應該是很富的,事實上,這句話倒過來說,也還恰當,比如後來的張獻忠,在谷城投降後,行賄都行到了朝廷裏,上到大學士、下到知縣,都收過他的錢。
  人不認人,錢認人,這個道理,很通用。
  問題在於,參與包圍的人那麽多,為什麽偏偏行賄王樸呢?
  這是壹個關鍵問題,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充分說明,諸位頭領的腦袋,是很好使的。
  只能行賄王樸,沒有別的選擇。
  因為王樸同誌,是京城來的。
  在包圍圈的全部將領中,他是最單純的、最沒見過世面。
  王樸同誌雖然來自京城,見慣大場面,但西北的場面,實在是沒有見過,而在這群頭領面前,他也實在比較單純。
  他知道,打仗有兩種結果,投降就投降,不投降就打死,卻不知道還有第三種——假投降。
  他也不知道,在這個包圍圈裏的諸位頭領,都有投降的經歷,且人均好幾次,某些層次高點兒的,如張獻忠,那都是投降的專業人士。
  再加上無知單純的王總兵,也有點兒不單純,還是收了頭領們的錢,他還算比較地道,收錢就辦事。
  崇禎六年(1634)十壹月十八日,首領們派了代表,去找王樸(錢已經送過了),表示自己的投降誠意,希望大家從此放下屠刀(當然,主要是妳們),立地成佛。
  王樸非常高興,他的打算是完美的,受降,自己發點兒財,還能立功受獎,善莫大焉。
  他隨即下令,接受投降,並催促眾首領早日集結隊伍,交出武器。
  當然他並沒有撤除包圍,那種蠢事他還是幹不出來的。
  但既然投降了,就是內部矛盾了,沒必要興師動眾,可以原地休息,要相信同誌。
  妳要說王樸沒有絲毫提防,那也不對,他限令頭頭們十日之內,必須全部繳械投降。
  不用十天,四天就夠了。
  二十四日,十余萬民軍突破王樸的防線,沖出了包圍圈。
  大禍就此釀成。
  鑒於所有的軍隊都在搞包圍,河南基本是沒什麽兵,所以諸位頭領打得相當順手,很是逍遙了幾天。
  也就幾天。
  十二月三日,左良玉就追來了。
  包圍圈被破後,崇禎極為惱火,據說連桌子都踹了,當即下令處罰王樸,並嚴令各部追擊。
  左良玉跑得最快。
  之所以最快,倒不是他責任心有多強,只是按照行政劃分,河南是他的防區,如果鬧起來,他是要背黑鍋的。
  擺在面前的局勢,是非常麻煩的,十幾萬民軍湧入河南,遍地開花,壓根兒沒法收拾。
  左良玉收拾了,他收拾了河南境內的所有民軍——只用了二十天。
  實踐證明,左總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,他率領幾千士兵,連續出擊,在信陽、葉縣等地先後擊潰大量民軍,肅清了所有民軍,從頭至尾,二十天。
  左良玉同誌工作成績如此突出,除了黑鍋的壓力,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,還有壹個更為重要的原因:他所肅清的,只是河南境內的民軍,那些頭領的主力,已經跑了。
  跑到湖廣了,具體地點,是湖廣的鄖陽(今湖北鄖陽)。
  我認為,他們跑到這個地方,是經過慎重考慮的。
  跟河南接壤的幾個省份,陜西是不能去的,洪承疇在那裏蹲著,而且這人專殺投降的,去了也沒前途。
  山西也不能去,雖說曹文詔調走了,但幾年來,廣大頭領們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癥,到了山西地界,就開始發怵,不到萬不得已,也不要去。
  那就去湖廣吧。
  最早進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,且去的時候,隨身帶著幾萬人。鄖陽巡撫當時就暈菜了,因為鄖陽屬於山區,平時都沒什麽人跑來,也沒什麽兵,這回大發了,壹來,就來幾萬人,且都是鬧事的,各州各縣接連失陷,完全沒辦法,只好連夜給皇帝寫信,說敵人太多,我反正是沒辦法了,伸長脖子,等著您給壹刀。
  這段日子,對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,是比較滋潤的,沒有洪承疇,沒有曹文詔,沒有左良玉,在他們看來,鄖陽是山區,估摸著也沒什麽猛人,自然放心大膽。
  這個看法是錯誤的。
  事實上,這裏是有猛人的,第四個猛人。
  說起來這位猛人所以出山,還要拜高迎祥同誌所賜,他要不鬧,估計這人還出不來。
  但值得慶幸的是,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,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。
  具體跑到哪裏,就不知道了,反正是幾個省亂轉悠,看準了就打壹把,其余頭領也差不離,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,連四川也未能幸免。
 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,只能用狠招了。
  崇禎七年,崇禎正式下令,設置壹個新職務。
  明代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,就此登場。
  在此之前,明代最大的地方官,就是袁崇煥,他當薊遼督師時,能管五個地區。
  光榮的紀錄被打破了,因為這個新職位,能管五個省。
  這個職務,在歷史中的稱謂,叫做五省總督,包括山西、陜西、河南、湖廣、四川,權力極大,也沒什麽管轄範圍,反正只要是流賊出沒的地方,都歸他管。
  職位有了,還要有人來當,按照當時的將領資歷,能當這個職務的,只有兩個選擇:A.洪承疇,B.曹文詔。
  答案是C,兩者皆不是。
  任職者,叫做陳奇瑜。
  陳奇瑜,萬歷四十四年進士,歷任都察院禦史、給事中,後外放陜西任職。
  在陜西,他的職務是右參政,而左參政,是我們的老朋友洪承疇。
  但為什麽要選他幹這份工作,實在是個讓人費解的事。
  就資歷而言,他跟洪承疇差不多,而且進步也慢點兒,崇禎四年的時候,洪承疇已經是三邊總督了,他直到壹年後,才幹到延綏巡撫,給洪承疇打工。
  就戰績而言,他跟曹文詔也沒法比。
  無論如何,都不應該是他,但無論如何,偏就是他了。
  所以對於這個任命,許多人都有異議,認定陳奇瑜有背景,走了後門。
  但事實上,陳奇瑜並非等閑之輩。
  崇禎五年的時候,由於民軍進入山西,主力部隊都去了山西,陜西基本是沒人管,兵力極少。
  兵力雖少,民變卻不少,據統計,陜西的民軍,至少有三萬多人。
  這三萬多人,大都在陳奇瑜的防區,而他的手下,只有兩千多人。
  壹年後,這三萬多人都沒了——全打光了。
  因為陳奇瑜,是壹個近似猛人的猛人。
  作為大刀都扛不起來的文官,陳奇瑜同誌有壹種獨特的本領——統籌。
  他是壹個典型的參謀型軍官,善於謀劃、組織,而當時的民軍,只能到處流竄,基本無組織,有組織打無組織,壹打壹個準。
  憑借著突出的工作成績,陳奇瑜獲得了崇禎的賞識,從給洪總督打工,變成洪總督給他打工。
  對於領導的提拔,陳奇瑜是很感動的,也很賣力,準備收拾爛攤子。
  這是壹個涉及五個省、幾十萬人的爛攤子,基本上,已經算是爛到底了,沒法收拾。
  陳奇瑜到任後,第壹個命令,是開會。
  各省的總督、總兵,反正是頭銜上帶個總字的,都叫來了。
  然後就是分配任務,妳去哪裏,打誰,他去哪裏,打誰,打好了,如何如何,打不好,如何如何,壹五壹十都講明白,完事了,散會。
  散會後,就開打。
  崇禎七年(1634)二月,陳奇瑜上任,幹了四個月,打了二十三仗。
  全部獲勝。
  陳奇瑜以無與倫比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告訴我們,所謂勝利,是可以算出來的。
  〖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於無算乎?
  ——《孫子兵法》〗
  陳總督最讓人吃驚的地方,倒不是他打了多少勝仗,而在於,他打這些勝仗的目的。
  打多少仗,殺多少人,都不是最終目的,最終的目的是,再打壹仗,把所有人都殺光。
 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,他必須把所有的首領和民軍,都趕到壹個地方,並在那裏,把他們全都送進地府。
  他選中的這個地方,叫做車廂峽。
  【車廂峽谷】
  車廂峽位於陜西南部,長幾十裏,據說原先曾被當做棧道,地勢極為險要。
  所謂險要,不是易守難攻,而是易攻難守。
  此地被群山環繞,通道極其狹窄,據說站在兩邊的懸崖上,往下扔石頭,壹扔壹個準。
  更要命的是,車廂峽的構造比較簡單,只有壹個進口,壹個出口,沒有其他小路,從出口走到進口,要好幾天。這就意味著,如果妳進了裏面,要麽回頭,要麽壹條路走到黑,沒有中場休息。
  幾萬民軍,就進了這條路。
  這幾萬民軍,是民軍的主力,據說裏面還有李自成和張獻忠。
  為什麽走這條路,沒有解釋,反正進去之後,苦頭就大了去了。
  陳奇瑜的部隊堵住了後路,還站在兩邊的懸崖上,往下射箭、扔石頭,沒事還放把火玩,玩了十幾天,徹底把民軍玩殘了。
  想跑是跑不掉的,想打也打不著,眾頭領毫無辦法,全軍覆沒就在眼前,實在熬不住了。
  使用撒手鐧的時候到了。
  我說過,他們的撒手鐧,就是投降,準確地說,是詐降。
  〖沒條件,誰投降啊?
  ——春節晚會某小品〗
  很有道理,很現實,但在這裏,應該加上兩個字:
  沒條件,誰讓妳投降啊?
  所以在投降之前,必須先送錢,就如同上次送給王樸那樣。
  於是頭領們湊了點兒錢,送給了陳奇瑜。
  然而,陳奇瑜沒有收。
  崇禎沒看錯人,陳奇瑜同誌確實是靠得住的,他沒有收錢。
  麻煩了,不收錢,我們怎麽安心投降,不,是詐降呢?
  但事實證明,頭領們的智商是很高的,他們隨即使出了從古至今,百試不爽的絕招——買通左右。
  陳奇瑜覺悟很高,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覺悟不高,收了錢後,就開始猛勸,說敵人願意投降,就讓他們投降,何樂而不為?
  陳奇瑜沒有同意。
  陳奇瑜並不是王樸,事實上,他對這幫頭領,那是相當了解,原先當延綏巡撫時,都是老朋友,知道他們狡猾狡猾地,所以沒怎麽信。
  我之前曾經說過,陳奇瑜是壹個近似猛人的猛人。
  所謂近似猛人的猛人,就是非猛人。
  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,有壹個致命的弱點。
  拿破侖輸掉滑鐵盧戰役後,有人曾說,他之所以輸,是因為缺少壹個人——貝爾蒂埃。
  貝爾蒂埃是拿破侖的參謀長,原先是測繪員,此人極善策劃,參謀能力極強,但凡打仗,只要他在,基本都打贏了,當時,他不在滑鐵盧。
  但最後,有人補充了壹句:
  如果只有他(貝爾蒂埃)在,但凡打仗,基本都是要輸的。
  陳奇瑜的弱點,就是參謀。
  和貝爾蒂埃壹樣,陳總督是個典型的參謀型軍官,他很會參謀,很能參謀,然而參來參去,把自己弄殘了。
  軍隊之中,可以沒有參謀,不能沒有司令,因為在戰場上,最關鍵的素質,不是參謀,而是決斷。
  陳奇瑜同誌只會參謀,不會決斷。
  面對手下的勸說和勝利的誘惑,他妥協了。
  陳奇瑜接受了投降,在他的安排下,近五萬民軍走出了車廂峽。
  其實陳奇瑜也很為難,既要他們投降,又不能讓他們詐降,要找人看著,但如果人太多,會引起對方疑慮,為了兩全其美,他動腦筋想出了壹個絕妙的方法:每壹百降軍,找壹個人看著,監督行動。
  找壹個人,看壹百個人。想出這個法子,只能說他的腦袋壞掉了。
  跟上次不同,這次張獻忠毫不拖拖拉拉,很有工作效率,走出車廂峽,到了開闊地,連安撫金都沒拿,反了。
  我很同情那些看守壹百個人的人。
  事情到這裏,就算是徹底扯淡了,崇禎極為憤怒,朝廷極為震驚,陳奇瑜極為內疚,最終罷官了事。
  了事?那是沒可能的。
  各路頭領紛紛煥發生機,四處出戰,河南、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山西,烽煙四起。
  估計是歷經考驗,外加煥發第二次生命的激動,民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強,原本是被追著跑,現在個把能打的,都敢追著官兵跑。比如陜西著名悍將賀人龍,原本是去打李自成,結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,還圍了起來,足足四十多天,斷其糧食勸他投降,搞得賀總兵差點兒去啃樹皮,差點沒撐過來。
  到崇禎八年(1635),中原和西北,基本是全亂了,這麽下去,不用等清兵入關,大明可以直接關門。
  好在崇禎同誌腦子轉得快,隨即派出了王牌——洪承疇。
  在當時,能幹這活的,也就洪承疇了,這個人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,手狠且心黑,對於當前時局,他的指導思想只有壹字——殺。
  殺光了,就沒事了。
  就任五省總督之後,他開始組織圍剿,卓有成效,短短幾個月,民軍主力又被他趕到了河南,各地民變紛紛平息。
  接下來的程序,應該是類似的,民軍被逼到某個地方,被包圍,然後被逼無奈,被迫詐降。
  所謂事不過三,玩了朝廷兩把,就夠意思了,再玩第三把,是不可能的。
  洪承疇已經磨好刀,等待投降的諸位頭領,這壹次,他不會讓歷史重演。
  是的,歷史是不會重演的。
  這次被逼進河南的民軍,算是空前規模,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領,就有上百人,張獻忠、李自成、高迎祥、羅汝才、劉國能等大腕級人物,都在其中。民軍的總人數,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三十萬。
  為了把這群人壹網打盡,崇禎也下了血本,他調集了近十萬大軍,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、曹文詔的關寧鐵騎、洪承疇的洪兵,總而言之,全國的特種部隊,基本全部到齊。
  但凡某個朝代,到了最後時刻,戰鬥力都相當之差,但明朝似乎是個例外,幾十年前,幾萬人就能把十幾萬日軍打得落花流水,幾十年後,雖說差點兒,但還算湊合。
  和以往壹樣,面對官軍的追擊,民軍節節敗退,到崇禎八年(1635),他們被壓縮到洛陽附近,即將陷入重圍,歷史即將重演。
  但終究沒有重演。
  因為在最關鍵的時刻,他們開了個會。
  【開會】
  開會的地點,在河南滎陽,故史稱“滎陽大會”。
  這是壹次極為關鍵的會議,壹次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會議。
  參與會議者,包括所有妳曾經聽說過,或者妳從未聽說過,或者從未存在過的著名頭領,用史書上的說法,是“十三家”和“七十二營”。
  家和營都是數量單位,但具體有多少人,實在不好講,某些家,如高迎祥,有六七萬人,某些營,興許是皮包公司,只有幾個人,都很難講,但加起來,不會少於二十五萬人。
  當然,開會的人也多,十三加上七十二,就算每戶只出個把代表,也有近百人。
  簡而言之,這是壹次空前的大會,人多的大會。
  根據史料留下的會議記錄,會議是這樣開始的,曹汝才先說話,講述當前形勢。
  形勢就別講了,雖說諸位頭領文化都低,還是比較明白事情的,敵人都快打上來了,還講個屁?
  有人隨即插話,提出意見,壹個字——逃。
  此人認為,敵人來勢很猛,最好是快跑、早跑,跑到山區,保命。
  在場的人,大都贊成這個意見。
  然後,壹人大喝而起:“怯懦諸輩!”
  說話的人,是張獻忠。
  張獻忠,陜西延安府人,萬歷三十四年出生。
  歷史上,張獻忠是壹個有爭議的人,誇他的人實在不多,罵他的人實在不少。
  反映在他的個人簡歷上,非常明顯。
  但凡這種大人物,建功立業之後,總會有人來整理其少年時期的材料,而張獻忠先生比較特殊,他少年時期的材料,似乎太多了點兒。
  就成分而言,有人說,他家世代務農;有人說,他家是從商的;也有人說,他是世家後代;還有人說,他是讀書出身。最後有人說,他給政府打工,當過捕快。
  鑒於說法很多,傳說很多,我就不多說了,簡單講壹下,這幾種說法的最後結果:
  務農說:務農不成,歉收,去從軍了。
  從商說:從商不成,虧本,去從軍了。
  世家說:世家破落,沒錢,去從軍了。
  讀書說:讀書沒譜,落第,去當兵了。
  打工說:沒有前途,氣憤,去當兵了。
  沒辦法,史料太多,說法太多,但所有的史料都說,他是壹個不成功的人。
  無論是務農、讀書、從商、世家、打工,就算假設全都幹過,可以確定的是,都沒幹好。
  為什麽沒幹好,沒人知道,估計是運氣差了點兒,最後只能去從軍。
  從軍在當時,並非什麽優秀職業,武將都沒地位,何況苦大兵。
  當兵,無非是拿餉,可是當年當兵,基本沒有餉拿,經常拖欠工資,拖上好幾個月,日子過得比較艱苦。
  但奇怪的是,張獻忠不太艱苦。據史料記載,他的小日子過得比較紅火,有吃有喝,相當滋潤。家裏還很有點兒積蓄。
 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,而唯壹的解釋,就是他有計劃外收入。
  而更奇怪的是,他還經常被人訛,特別是鄰居,經常到他家借錢,借了還不還,他很氣憤,去找人要,人家不給,他沒轍。
  這是更為奇怪的壹幕,作為手上有武器的人,還被人訛,只能說明,這些計劃外收入,都是合法外收入。
  據說,張獻忠先生除了當兵之外,還順便幹點兒零活,打點兒散工,具體包括強盜、打劫等。
  這種兼職行為,應該是比較危險的,常在河裏走,畢竟要濕鞋,張獻忠同誌終於被揭發了,他被關進監獄,經過審判,可能是平時兼職幹得太多,判了個死刑。
  關鍵時刻,壹位總兵偶爾遇見了他,覺得他是個人才,就求了個情,把他給放了。
  應該說這位總兵的感覺,還是比較準的,張獻忠確實是個人才,造反的人才。
  據說平時在軍隊裏,張獻忠先生打仗、兼職之余,經常還發表些議論,說幾句名人名言,比如“燕雀安知鴻鵠之誌”、“王侯將相,寧有種乎”等。
  而他最終走上造反道路,是在崇禎三年(1630)。那時,王嘉胤造反,路過他家鄉,張獻忠就帶了壹幫人,加入了隊伍。
  張獻忠起義的過程,是比較平和的,沒人逼他去修長城,他似乎也沒掉隊,至於爹媽死光、毫無生路等情況,跟他都沒關系,而且在此之前,他還是吃皇糧的,實在沒法訴苦。
  所以這個人造反的動機,是比較值得懷疑的。
  參加起義軍後,張獻忠的表現還湊合,跟著王嘉胤到處跑,打仗比較勇猛,打了壹年,投降了。
  因為楊鶴來了,大把大把給錢,投降是個潮流,張獻忠緊跟時代潮流,也投了降。
  當然,後來他花完錢後,又順應潮流,造反了。
  此後的事情,只要是大事,他基本有份兒,三十六營開會、打進山西、打進河南、被人包圍、向王樸詐降、又被人包圍、向陳奇瑜詐降,反正能數得出來的事,他都幹過。
  但在這幫頭領裏,他依然是個小人物,總跟著別人混,直至這次會議。
  他駁斥了許多人想逃走的想法,是很有種的,但除了有種外,就啥都沒有了,因為敵人就在眼前,妳要說不逃,也得想個轍。然而,張獻忠沒轍。
  於是,另壹個人說話了,壹個有轍的人:
  “壹夫猶奮,況十萬眾乎!官兵無能為也!”
  李自成如是說。
  李自成,陜西米脂人,萬歷三十四年生人。
  這裏有個比較湊巧的事,李自成跟張獻忠,是同壹年生的。
  而且這兩人的身世,都比較搞不清楚,但李自成相對而言,比較簡單。
  根據史料的說法,他家世代都是養馬的。在明代,養馬是個固定職業,還能賺點兒錢,起碼混口飯吃,生活水準,大致是個小康。
  所以李自成是讀過書的,他從小就進了私塾,但據說成績不好,很不受老師重視,覺得這孩子沒啥出息。
  直到有壹天。
  這天,老師請大家吃飯,吃螃蟹。
  當然,老師的飯沒那麽容易吃,吃螃蟹前,讓大家先根據螃蟹寫首詩,才能開吃。
  李自成想了想,寫了出來。
  老師看過大家的詩,看壹首,評壹首,看到他寫的詩,沒有說話。
  因為在這首詩裏,有這樣壹句話:壹身甲胄任橫行。
  這位老師是何許人也,實在沒處找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是壹個比較厲害的人物,因為在短暫的猶豫之後,他說出了壹個準確的預言:
  妳將來必成大器,但始終是亂臣賊子,不得善終!
  但李自成同學的大器之路,似乎並不順利,吃過飯不久,他就退學了,因為他的父親去世了。
  沒有經濟基礎,就沒有上層建築,李自成決定,先去打基礎,但問題是,他家並不是農民,也沒地,種地估計是瞎扯,所以他唯壹能夠選擇的,就是給人打工。
  這段時間,應該是李自成比較郁悶的時期,因為他年紀小,父親又死了,經常被人欺負,有些地主讓他幹了活,還不給錢,萬般無奈之下,他托了個關系,去驛站上班了。
  李自成的職務是驛卒,我說過,驛站大致相當於招待所,驛卒就是招待所服務員,但李自成日常服務的,並不是人,而是馬。
  由於世代養馬,所以李自成對馬,是比較有心得的,他後來習慣於用騎兵作戰,乃至於能在山海關跟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出個平手,估計都是拜此所賜。
  李自成在驛站幹得很好,相比張獻忠,他是個比較本分的人,只想混碗飯吃。
  崇禎二年,飯碗沒了。
  我說過很多次,是劉懋同誌建議,全給裁掉了。
  劉懋認為,驛站紕漏太多,浪費朝廷資源,李自成認為,去妳娘的。
  妳橫豎有飯吃,沒事幹了,來砸我的飯碗。
  但李自成還沒有揭竿而起的勇氣,他回了家,希望打短工過日子。
  我也說過很多次,從崇禎元年,到崇禎六年,西北災荒。
  都被他趕上了,災荒時期,收成不好,沒人種地,自然沒有短工的活路,此時,李自成聽說,有壹個人正在附近招人,去了的人都有飯吃。
  他帶著幾個人去了,果然有飯吃。
  這位招聘的人,叫做王左桂。
  王左桂是幹什麽的,之前也說過了,作為與王嘉胤齊名的義軍領袖,他比較有實力。
  當時王左桂的手下,有幾千人,分為八隊,他覺得李自成是個有料的人,就讓他當了八隊的隊長。
  這是李自成擔任的第壹個職務,也是最小的職務,而他的外號,也由此而生——八隊闖將。
  壹年後,王左桂作出了壹個決定,他要攻打韓城。
  他之所以要打這裏,是經過慎重考慮的,因為韓城的防守兵力很少,而且當時的總督楊鶴,沒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,攻打這裏,可謂萬無壹失。
  判斷是正確的,正如之前所說的,楊鶴確實沒有兵,但他有壹個手下,叫洪承疇。
 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,洪承疇壹舉成名,王左桂壹舉完蛋,後來投降了,再後來,被殺降。
  王左桂死掉了,他的許多部屬都投降了,但李自成沒有,他帶著自己的人,又去投奔了不沾泥。
  不沾泥是個外號,他的真名,叫做張存孟(也有說叫張存猛),但孟也好,猛也罷,這人實在是個比較無足輕重的角色,到了壹年後,他也投降了。
  然而,李自成沒有投降,他又去投了另壹個人,這壹次,他的眼光很準,因為他的新上司,就是闖王高迎祥。
  這是極其有趣的壹件事,王左桂投降了,李自成不投降,不沾泥投降了,他也沒投降。
  雖說李自成也曾經投降過,比如被王樸包圍、被陳奇瑜包圍等,但大體而言,他是沒怎麽投降的。
  這說明,李自成不是痞子,他是有骨氣的。
  相比而言,張獻忠的表現實在不好。
  他投降的次數實在太多,投降的時機實在太巧,每次都是打不過,或是眼看打不過了,就投降,等緩過壹口氣,立馬就翻臉不認人,接著幹,很有點兒兵油子的感覺。
  史料記載,張獻忠的長相,是比較魁梧的,他身材高大,面色發黃(所以有個外號叫黃虎),看上去非常威風。
  而李自成就差得多了,他的身材不高,長得也比較抱歉,據說不太起眼(後來老婆跑路了估計與此有關),但他很講義氣、很講原則,且從不貪小便宜。
  歷史告訴我們,痞子就算混壹輩子,也還是痞子,滑頭,最後只能滑自己。長得帥,不能當飯吃。
  成大器者的唯壹要訣,是能吃虧。
  吃虧就是占便宜,原先我不信,後來我信了,相當靠譜。
  李自成很能吃虧,所以開會的時候,別人不說,他說。
  第八隊隊長,不起眼的下屬,四處尋找出路的孤獨者,這是他傳奇的開始。
  他說,壹個人敢拼命,也能活命,何況我們有十幾萬人,不要怕!
  大家都很激動,他們認識到,李自成是對的,到這個份兒上,只能拼了。
  但問題在於,他們已經被重重包圍,在河南待下去,死路,去陜西,還是死路,去山西,依然是死路,哪裏還有路?
  有的,還有壹條。
  李自成以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無畏的勇氣,指出那條唯壹道路。
  他說,我們去攻打大明的都城,那裏很容易打。
  他不是在開玩笑。
  當然,這個所謂的都城,並不是北京,事實上,明代的都城有三個。
  北京,是北都,南京,是南都,還有壹個中都,是鳳陽。
  打北京,估計路上就被人幹挺了,打南京,也是白扯,但打鳳陽,是有把握的。
  鳳陽,位於南直隸(今屬安徽),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當做都城,只是因為它是朱元璋的老家。事實上,這裏唯壹與皇室有關的東西,就是監獄(宗室監獄,專關皇親國戚),除此以外,實在沒啥可說,不是窮,也不是非常窮,而是非常非常窮。
  但鳳陽雖然窮,還特喜歡擺譜,畢竟老朱家的墳就在這兒,逢年過節,還喜歡搞個花燈遊行,反正是自己關起門來樂,警衛都沒多少。
  這樣的地方,真是不打白不打。
  而且進攻這裏,可以吸引朝廷註意,擴大起義軍的影響。
  話是這麽說,但是畢竟洪承疇已經圍上來了,有人去打鳳陽,就得有人去擋洪承疇,這麽多頭領,誰都不想吃虧。
  所以會議時間很長,討論來討論去,大家都想去打鳳陽,最後,他們終於在艱苦的鬥爭中成長起來,領悟了政治的真諦,想出了壹個只有絕頂政治家才能想出的絕招——抓鬮。
  抓到誰就是誰,誰也別爭,誰也別搶,自己服氣,大家服氣。
  抓出來的結果,是兵分三路,壹路往山西,壹路往湖廣,壹路往鳳陽。
  但這個結果,是有點兒問題的,因為我查了壹下,抓到去鳳陽的,恰好是張獻忠、高迎祥、李自成。
  沒話說了。
  但凡是沒辦法了,才抓鬮,但有的時候,抓鬮都沒辦法。
  真沒辦法。
  抓到好鬮的壹幹人等,向鳳陽進發了,幾天之後,他們將震驚天下。
  在洪承疇眼裏,所謂民軍,都是群沒腦子的白癡,但壹位哲人告訴我們,老把別人當白癡的人,自己才是白癡。
  【檢討】
  很巧,民軍抵達鳳陽的時候,是元宵節。
  根據慣例,這壹天鳳陽城內要放花燈,許多人都湧出來看熱鬧,防守十分松懈。
  就這樣,數萬人在夜色的掩護下,連大門都沒開,就大搖大擺地進了鳳陽城。
  慢著,似乎還漏了點兒什麽——大門都沒開,怎麽能夠進去?
  答:走進去。
  因為鳳陽根本就沒有城墻。
  鳳陽所以沒有城墻,是因為修了城墻,就會破壞鳳陽皇陵的風水。
  就這樣,連墻都沒爬,他們順利地進入了鳳陽,進入了老朱的龍興地。
  接下來的事情,是比較順理成章的,據史料記載,帶軍進入鳳陽的,是張獻忠。
  如果是李自成,估計是比較文明的,可是張獻忠先生,是很難指望的。
  之後的事情,大致介紹壹下,守衛鳳陽的幾千人全軍覆沒,幾萬多間民房,連同各衙門單位,全部被毀。
  除了這些之外,許多保護單位也被燒得幹凈,其中最重要的單位,就是朱元璋同誌的祖墳。
  看好了,不是朱元璋的墳(還在南京),是朱元璋祖宗的墳。
  雖說朱五壹(希望還記得這名字)同誌也是窮苦出身,但張獻忠明顯缺乏同情心,不但燒了他的墳,還把朱元璋同誌的故居(皇覺寺)也給燒了。
  此外,張獻忠還很有品牌意識,就在朱元璋的祖墳上,樹了個旗幟,大書六個大字:“古元真龍皇帝。”
  就這樣,張獻忠在朱元璋的祖墳上逍遙了三天,大吃大喝,然後逍遙而去。
  事情鬧大了。
  從古至今,在罵人的話裏,總有這麽壹句:掘妳家祖墳。
  但壹般來講,若然不想玩命,真去挖人祖墳的,也沒多少。
  而皇帝的祖墳,更有點兒講究,通俗說法叫做龍脈,壹旦被人挖斷,不但死人受累,活人也受罪,是重點保護對象。
  在中國以往的朝代裏,除前朝被人斷子絕孫外,接班的也不怎麽挖人祖墳,畢竟太缺德。
  真被人刨了祖墳的,也不是沒有,比如民國的孫殿英,當然他是個人行為,圖個發財,而且當時清朝也亡了,龍脈還有沒有,似乎也難說。
  朝代還在,祖墳就被人刨了的,只有明朝。
  所以崇禎聽到消息後,差點兒暈了過去。
  以崇禎的脾氣,但凡惹了他的,都沒有好下場。崇禎二年,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,還沒怎麽著,他就把兵部尚書給砍了。現在祖墳都被人刨了,那還了得。
  但醒過來之後,他卻作出了壹個讓人意外的決定——作檢討。
  請註意,不是讓人作檢討,而是自己作檢討。
  皇帝也是人,是人就會犯錯誤,如皇帝犯錯誤,實在沒法交代,就得作檢討,這篇檢討,在歷史上的專用名詞,叫做“罪己詔”。
  崇禎八年(1635)十月二十八日,崇禎下罪己詔,公開表示,皇陵被燒,是他的責任,民變四起,是他的責任,用人不當,也是他的責任,總而言之,全部都是他的責任。
  這是壹個相當奇異的舉動,因為崇禎同誌是受害者,張獻忠並非他請來的,受害者寫檢討,似乎讓人難以理解。
  其實不難理解,幾句話就明白了。
  根據慣例,但凡出了事,總要有人負責,縣裏出事,知縣負責,府裏出事,知府負責,省裏出事,巡撫負責。
  現在皇帝的祖墳出了事,誰負責?
  只有皇帝負責。
  對崇禎而言,所謂龍脈,未必當真。要知道,當年朱元璋先生的父母死了,都沒地方埋,是拿著木板到處走,才找到塊地埋的。要說龍脈,只要朱元璋自己的墳沒被人給掘了,就沒有大問題。
  但祖宗的祖宗的墳被掘了,畢竟影響太大,必須解決。
  解決的方法,只能是自己作檢討。
  事實證明,這是壹個相當高明的方法。自從皇帝的祖墳被掘了後,上到洪承疇,下到小軍官,人心惶惶,唯恐這事拿自己開刀,據說左良玉連遺書都寫了,就等著被拉去砍了,既然皇帝作了檢討,大家都放心了,可以幹活了。
  當然,皇帝背了大鍋,小鍋也要有人背,鳳陽巡撫和巡按被幹掉,此事到此為止。
  崇禎如此大度,並非他脾氣好,但凡是個人,刨了他的祖墳,都能跟妳玩命,更何況是皇帝。
  但沒辦法,畢竟手下就這些人,要把洪承疇、左良玉都幹掉了,誰來幹活?
  對於這壹點,洪承疇、左良玉是很清楚的,為保證腦袋明天還在脖子上,他們開始全力追擊起義軍。
  說追擊,是比較勉強的,因為民軍的數量,大致有三十萬,而官軍,總共才四萬人。就算把壹個人掰開兩個用,也沒法搞定。
  好在,還有壹個以壹當十的人,曹文詔。

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